土方路基工程施工中用适宜材料,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,保证原材料合格,正确确定土的( )和最佳含水量
A.天然密度 B.平均密度 C.毛体积密度 D.最大干密度
不属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子系统是( )
A.视频监视系统 B.火灾报警系统 C.收费视频监视系统 D.调度指令电话系统
为防止导管堵塞,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的坍落度合适的值是( )cm
A.10 B.15 C.20 D.25
无机结合料基层中心站集中拌合法施工,当碾压厚度较厚分两层进行摊铺,每层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( )
A.8cm B.10cm C.12cm D.15cm
关于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的说法,错误的是( )
A.企业分立的,新设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不得高于原评价等级 B.企业资质升级的,其信用评价应重新进行 C.企业合并的,按照合并前信用评价等级较低企业等级确定 D.联合体参与投标时,其信用等级按照联合体各方最低等级认定
路基压实过程施工中导致局部出现“弹簧”现象,可能原因有( )
A.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 B.压路遍数不足 C.局部有漏压现象 D.填土颗粒过大 E.异类土壤混填
隧道施工时,易产生瓦斯的地层有( )
A.可溶性岩层 B.油页岩 C.流沙地层 D.含沥青的岩层 E.煤层
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步骤一般为( )
A.开展总体风险评估 B.确定专项风险评估范围 C.开展专项风险评估 D.确定风险控制措施 E.确定评估结论
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km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,其中基层采用厂拌二灰稳定碎石,施工前选择了相应的施工机械并经计算确定了机械台数,施工工艺如下图所示。 其中部分路段采用两幅施工,纵缝采用斜缝连接;同日施工的两个工作段接缝处,要求前一段拌和整修后,留5~8m不进行碾压,作为后一段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,后段摊铺完成后立即碾压以消除缝迹。 二灰基层施工完毕后,且在面层施工前,检测了如下项目:弯沉值、压实度、平整度、纵断面高程、宽度、横坡。
问题 1.二灰基层施工准备中,计算机械台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? 2.补充方框A、B内的工序。 3.改正接缝处理中错误的做法。 4.指出二灰基层质量检测评定实测项目中的错项,并补充漏项。
背景资料: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平原区一段长56km的双向四车道新建高速公路路面施工。该高速公路设计车速为100km/h,全线均为填方路堤,平均填方高度1~2m。硬路肩宽3m,中央分隔带宽2m,单车道宽度3.75m,土路肩宽0.75m(采用M7.5浆砌片石加固)。路面面层采用AC16沥青混凝土,全线没有加宽与超高。行车道、硬路肩、路缘带均采用相同的路面结构尺寸,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图所示: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四个事件: 事件一:项目部对施工材料实行材料计划管理,在确定材料需用量计划时,材料采购人员对片石采购进行了充分调研,发现片石的虚方与实方比为1:0.8,即采购回来的1m3片石只能砌筑0.8m3M7.5浆砌实体。 事件二:稀浆封层的施工之前,施工单位进行了充分的备料,包括:乳化沥青、粗细集料、水、石粉和添加剂。稀浆封层混合料的乳化沥青的用量应通过查阅规范确定,稀浆封层混合料的加水量应根据施工摊铺和易性由现场经验确定。 事件三:沥青混凝土摊铺时,5号运料车在运输途中,受交通事故影响被堵,沥青拌和料运达摊铺现场时温度为125℃。现场施工员及时将该车料进行了摊铺和碾压。 事件四:当路面底基层施工完毕后,进行中央分隔带的开挖,先挖集水槽后挖纵向盲沟,一般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。开挖的土料应及时运走以防止污染路面结构层。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,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部分摘录如下表:
问题: 1.计算路基总宽度1(结果保留两位小数)。 2.针对加固路肩工程,材料采购人员应采购片石多少m3(结果保留两位小数)? 3.改正事件二中错误之处。 4.事件三中现场施工员的做法是否正确?说明理由。 5.计算该项目路面面层的合同造价(结果保留两位小数)。 6.写出材料成本控制时,如何进行材料用量的控制?